柏克萊交換小記(七):兩岸之間

C. Fun
4 min readFeb 25, 2019

--

「抖」,發這種文就是小怕一波,一小篇的零散紀錄,記下一些難得的體悟,尤其在「還願」風波之下,突破宏觀的看法以進入微觀的脈絡,稱不上價值中立,但確然有趣。

應該是約一個月前,在同學住處酒酣耳熱之際,被問到國際政治的相關問題,一如往常地酒後思緒更加清晰,面對各式問題我也就無所顧慮地開始分析了,但話鋒突然一轉,話題霎時被領到了兩岸問題之上,現場還真不少中國學生,當時花了五秒評估一下自己該採用的語調,便開始談起了各種議題,從太陽花、白色恐怖、共產主義、民主與經濟等。

細節當然不外乎是吊書袋的分析,但談下來其實愈發有趣,對話過程竟然出奇的平靜、甚且有條有理,儘管立場大相逕庭。

微觀的語境,個體的情緒

如果很概括地講,現時的兩岸關係討論是相當典型的現實主義論調:對抗、生存、權力,此一論述主題確實反映了台灣當下看似樂觀卻處境維艱的外部結構問題,但相當可惜的是,這樣的一個語境,確實簡化了政治討論應有的面貌,去人性化且政治單元化的語境,在以人為本的日常政治互動中,經常獲致「不經意」的結果。

回到方才提及的討論,來自北京的那位學生說出一段相當有趣的話,至今仍覺得有趣:「你們講的問題我們也知道,我們也知道我們的問題在哪,這tm這麼明顯我們看不出來?但在那裏談不起來,一群同學聚起來講,那個『情緒』講到最後,結論都是一樣的,跟你們講才有趣。」(雙引號並非語氣加強,僅做行文標誌用)

當下這一講,情緒倒真是個恰到好處,卻又難以言表的切入點,個體情緒的堆疊,是否真能與中共政府的冒進與獨斷畫上等號?

另外一位中國同學的反應則是有所不同,他的問題基本上都是「為什麼」?而這樣的問題儘管回之以各式各樣的回答,簡單的、複雜的、溫和的、激進的,他始終無法理解現時台灣較年輕一輩的思緒,似乎是拼圖在手、卡榫卻顯得離異。

「傷害中國人民的情感。」

這句話從耿爽、華春瑩等人口中出來,總有些形式上的空洞感,反倒在微博、知乎這樣的網站上顯得更真切。

這兩天赤燭遊戲所發行的「還願」可說是在兩岸話題中炒出了新的高度,畢竟這個話題觸碰了兩岸之間甚少觸及的領域:電玩,儘管首日聲浪甚為兩極,但隔日卻逐漸出現了些許不一樣的看法,亦即,「支持赤燭」是否佔有道德制高點?確實值得商榷。

赤燭或許值得在一個人權、法治、言論自由的層次上獲得支持,而且絕對應該獲得支持。但在這樣一個略顯馬虎、而戲謔的失誤上,這樣的支持就顯得有些困阨了。由一個對體制的批判出發,這樣的戲謔在各種文學、電玩、影視作品上比比皆是,而體制對此的限制理應受到批評與懲處。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體制下,眾多出於遊戲愛好的玩家,在無意中遊玩並推廣了這樣一個嘲諷不正當體制的作品,後果所帶來的成本與無奈,或許才是他們被傷害的「情感」。或許有人可以說這是小題大作,自秀下限,但同樣的這樣一個侵入式的無心玩笑,對於人心惶惶的那諸多個體,是偌大的落井下石,畢竟這樣的作品,不可能在這麼高的討論度之中,還獲得去脈絡化、純藝術的討論,畢竟外在的敵對環境本就如此。而這個政治敵對所產生的另類商業「套利」的可能性便是另類的討論了。

Misperception and Intentionality

但這僅僅是失誤,我也選擇相信這是失誤,畢竟不少人對「對岸」的瞭解皆來自網路留言的批判,或是媒體新聞的醜化,甚或是冠冕堂皇的推捧。甚少人有機會、甚至願意,不帶成見地與來自對岸的他們討論話題,但話及成見,這是否又是另一種成見呢?

而非親身的形構不僅容易受到扭曲,更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操縱,兩岸皆然,無人得以自外,中立並不存在,集體的情緒不見得可以與政府國家的「主義」畫上等號,但集體的情緒對於個人做出外在環境的判斷,確實有所影響,但就算如此,雙方仍多是本著善意、甚至無意出發。真正的惡意往往來自,掌握資訊、斷明情勢、明瞭趨勢的那群人,有意而為之,那才是真正的惡意。

這一年下來,看著政治討論的成長,往往覺得幸運,卻又同時見到社群建構往往歷經的排外階段,在大環境的桎梏下,我們似乎也難以逃離語境的枷鎖,幾年來對政治討論的人性期待,似乎也越顯的膚淺而粗糙,然而這樣的討論在對抗顯然的大環境下,便如風中殘燭了……

政治議題的討論

這次寫的東西,自己有些擔心起爭議的,平常頗迴避這樣的話題,但隱隱覺得,看著同溫層的討論,喊著人性的同時,卻不經意地將特定族群去人性化,看來總有些駭人。一個小小的看法是,政治分析固然在層次上必須簡化單位,比如,專注在國家或政府,兩岸關係的語言,便是中共與台灣、中國與台灣、習近平與蔡英文,這樣的象徵性簡化或是分析便利取向;但在日常的言語中,「有人味」的討論我想是不可或缺的,亦即帶入生活經驗與政治思想的實際互動。當群起效法前者,卻又畫虎不成,不正是另一種鍵盤專家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