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菸酒生(1):美國政治學博班申請-輸家的視角

C. Fun
May 24, 2020

網路上都是成功人士的經驗,有上限而沒有下限,太奇怪了我的天。在座ㄉ各位(如果有ㄉ話),我這不就來了ㄇ

顏色好醜眼睛好痛,就跟我看到拒絕信ㄉ心一樣,嗚嗚嗚嗚

分享一個失敗的經驗

去年年底,我投出共計16所的博士班申請,申請的學校皆位在美國,且皆是政治相關科系,領域皆鎖定在國際關係。然而,在當兵期間,我收到接二連三的拒絕信,最後的結果也就是全軍覆沒了(0a/2w/13r →0a/15r,另有一所學校停招)。幸或不幸,我並未能成功前往美國留學,儘管疫情持續,多少仍有些惋惜。

概略瀏覽網路上的文章,似乎沒有太多如我的案例,或許是人才濟濟,但我仍決定寫下紀錄,分享一個失敗者的視角,秀一點下限,希望讓有志於學術工作的夥伴們,有個粗淺的參考。有無價值與否,就留待各位看倌判斷了。

然而,必須坦言道,博士班申請本身便有許多未定之數,任何些微的差異,都可能帶來顯著的改變,若有不夠周全之處,還請多多指教。另外,標題所言的「敗者」僅就我申請全數落空這件事而言,而非指涉我的學經歷毫不可取,儘管我對自己的經歷有不少疑慮。這篇文章將組織如下,首先,我會概略地呈現我的學經歷,其次,我會討論我在丟出申請之前做了何種準備,再者,申請系統的操作與細節也會被如實地呈現,最後,不意外地便是我淒慘的拒絕紀錄了。

Who and what am I?

概略地描述之前,我暫且條列出我的學經歷,使客官們有些完整的圖像。

學歷:

  •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GPA: N/A (申請時,由於透過交換與五年一貫計劃,抵免31/32學分,故未有成績紀錄)
  •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學士,GPA: 4.03/4.3

研究領域:國際關係理論、國際安全、脅迫性外交、印(亞)太地區外交政策

發表經驗:研討會論文3篇

英文檢定:

  • GRE: 322 (V: 154, Q: 168)
  • TOEFL: 108

電腦技能:

  • R, Python, Stata, LaTeX

課外經歷

  • 外交部實習生、AIT實習生、校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中研院研究助理、傳媒公司見習生*2、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交換(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跨國學術人才培育計畫C組)
  • 校內課外經歷如系學會或模聯等,我並未列於CV,僅在SOP(Statement of Interests)及Personal Statement 或申請系統的問答上提及相關資訊。

其他:交換時修習七門博士班課程

推薦函:系上教授*4、中研院老闆、交換時的授課教授*1

就上述的內容來看,這約莫五年半的求學時光,應可算是豐富,從實務到學術,都足夠我耍幾圈嘴皮子。但退一步想,這份學經歷看來僅僅是標準的「純」學生履歷,而不若一個研究者的履歷,儘管有三篇國內研討會論文,但僅發表於國內研討會,確實不甚突出,更遑論只有一篇以英文撰寫,相較於成功投稿於期刊的論文,的確有些望其項背。

儘管如此,幾次研究助理、甚至是教育部資助的交換理應有所加分吧?確實,這個名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學術人才跨國培育計畫」的培育計畫,已在某種程度上肯認選送學生的學術潛能,而幾次研究助理的經驗也應證明了這個學生主動參與研究的特質,但事後諸葛,這些經歷個別來看雖然不錯,彼此之間的連貫性卻有待加強,這毋寧是如芒刺的美中不足,若各個經歷之間不具備一致性,而無研究者的定性,或許加分效果有限。

再回到研討會論文,兩篇寫於大四,另一篇則是畢業前為了生出寫作範本而寫(請看以下連結),三者皆是寬鬆定義上的質性研究,最近期的這篇某種程度上甚至寫得比自己的畢業論文還嚴謹。然而,包含那篇作為寫作範本的文章,皆不包含量化研究法或是任何形式理論,顯然與美國研究主流相背。就算是在某些學校申請時送出作為審查資料的碩士畢業論文,也僅僅使用ggplot將資料視覺化。寫到這裡,不禁想到,某所學校在面試我的時候,劈頭一問就是問我有沒有任何數學基礎...。

另一方面,個人認為最大的敗筆莫過於悲慘的GRE分數,先前交換時曾打聽,美國社會科學博士班的GRE分數,330幾是保底分數,若低於此一標準,則將大打折扣。TOEFL方面,我的口說僅有24,亦將我的資格削弱不少,某些研究所在申請時,確實已明定其入學標準,如PennState的109、或UChicago的各科26以上。或許有人會懷疑,既然分數不夠高,為什麼沒有重考呢?說來有些慚愧,當時為了及時將畢業論文及其他論文產出,而做出此一取捨,或許可說是誤算。

盡善盡美還是苟延殘喘?

既然我的申請資格如此,我便在其他方面嘗試進行改善,比如:寫作範本、SOP與Personal Statement,我皆送出進行專業編修或是請求師長同學給予建議。我將其中得來的回饋簡略陳述如下。

  • 專業編修:如果身邊沒有可得的資源協助文件修改,花錢了事當然是最快的途徑,費用依照文件字數多寡計算,如何善用此一資源需要精打細算一番。專業編修的好處在於,編修人會直接對每份文件進行文法及用字上的修改,並給予總體的建議,並盡可能地讓書寫內容讀來像「母語人士」的文章,畢竟非母語者的英文寫作不時落入「英」皮「中」骨的陷阱,而導致讀來不make sense(晶晶體一下,自己交換期間覺得寫作最重要的一件事:make sense,簡單來說是『合理』,但這個合理多少受限於用語的文化與脈絡)。然而,由於編修人可能不瞭解你的專業領域,故提供的用字建議也可能有失準確,而需要自行斟酌,但就這點而言,在事前進行完善的溝通,或許可以解決問題。
  • 師長與同學建議:建議要找有批判性的師長或同學,申請博士班的時程頗為急促,若稍作保留便可能浪費許多時間。師長與同學給予的建議某種程度上是比專業編修更重要的,師長與同學由於在相同領域,不僅可以給予研究方向上的建議,更能給予較主觀的評斷,判斷我們有無可能是值得收的學生。而在尋求建議方面,個人更推薦向頻繁出國、剛回國的師長尋求指教,儘管有些老師德高望重,授道解惑不遺餘力,但學術圈的變化之快速不比其他產業界慢,畢竟,資訊還是新鮮的好。

曾收到一個較重要的建議是,SOP盡量寫的像一份完整的研究計畫,要有研究問題、方法、規劃以及評估,而若開頭的研究問題看來「無聊」,那這份文件可能就要沒入深淵了。至於如何評估無聊?這必須隨時跟進他國的學術研究進展,坦言道,台灣所注重的研究領域與方法,在國外有很大的機會是不被注重、甚且是過時的,這點在交換期間的感受尤其深刻,總覺得自己熟悉的議題像是從70年代穿越來的,更遑論自己在研究方法的認知不足了。

至於如何不無聊呢?密集地關注時下研究毫無疑問是相當重要的,除了當期期刊論文,個人認為更重要的是各個學者正在進行的研究,畢竟期刊論文經過反覆審查,直到刊出,或許可能已經「不新鮮」,相對地,各個學者個人網站上的working paper或者新刊出的研討會論文,反而更可能彰顯這些學者正在關注的議題,針對這個方向草擬,或許能有更大的效益。

然而,善用這些資訊得需要充足的時間,無論是消化、應用、乃至於提出批評,往往,自己的研究領域也不見得完全與申請系所或是教授的領域完全重疊,在這個時候,能做到的就是盡可能地與POI(Person of Interests)連結。意識到這一點,我針對每分SOP做出修改,客製化每份SOP的數個段落,而不修改主幹,惟這樣的方法雖然有效率,然若研究領域較為冷僻,則功效或許有限。

Click “Submit” and “Pay”

在準備好各個文件後,便是繳交申請資料了,這部份較為公式化,太過細節者我便不多提。申請開始時間約在9月到10月,截止時間約莫在12月1日到隔年1月15日之間,相當緊迫啊~

首先,每個學校都需要註冊一組帳號密碼,才能進入申請系統,每個學校系統不一定相同,所需填寫資料也不同,故需要花上一定的時間完成,少則填寫基本資料,多則填寫各式各樣的問答,最快的半小時左右可以完成,麻煩一些的系統或許需要一到兩小時完成。建議是,九月初就將各校帳號註冊完成,並開始填寫,無論自己的申請文件是否完成。同一時間,試著統整申請文件要求,畢竟各個學校官網的格式不一,最快的方式莫過於統整申請頁上的資訊,無論是文件長度或是成績繳交方式等。

再者,需要繳交文件的不只是申請者,另一個需要繳交文件的是推薦人,由於推薦人多為公務繁忙的教授,有時教授事情一多就忘了,這時便需要臉皮厚一些,向老師催繳,由於現在的推薦系統皆是線上進行,雖然能夠在申請截止日期後繳交,但其所需填寫的內容不僅止於推薦信本身,故能盡早繳交是最好的。再另一個需要繳交文件的是ET$,多數系統需要由ET$遞交的成績單,請盡早上網ET$官網下訂單送出成績,送達時間有時長達一個月。而上述的文件越早到越好,畢竟,缺少任何一個申請文件,申請學校都不會開始審查。有些學校早在十一月中就已開始審查程序,而行政程序與文件審核也需要時間,盡早完成總是好的。

最後便是繳交申請費,每所學校的價格不同,從65美金到140美金不等,準備好卡,除非能夠申請到申請費豁免,不然就給他刷下去吧!

在這之後,無論是線上面試,或是郵件通知,都請睡個好覺吧!申請的過程冗長而疲勞,誰都需要好好地休息!至於我則是馬拉松式地開始為自己的碩士畢業論文收尾,直到隔年年初才鬆了一口氣。

We regret to offer…

放榜時間約莫為一月中到四月中,就如同本篇文章的標題,我天大的魯蛇啊~還沒加入學術圈就收到這麼多rejection,真的懷疑是不是來自上天的暗示了。但是仍有其中一所學校給予我面試機會,兩所學校將我加入候補名單,其中一所學校甚至有教授親自聯絡我,可見候補名單的仍有程度之分,但兩者皆未明確告訴我他們是否有進行排名。這時候,收信期間只能加緊排定自己的Plan B了。

至於拒絕會是什麼感覺呢~一張截圖讓大家想像吧!

以拒絕信來說,這所學校算是寫的比較派一點啦...,還是有比較瘟腥ㄉ拒絕信

然後以及之後呢?

被狠狠地打了15次巴掌的期間,我躲進軍營,在宜蘭與馬祖當了四個月的大頭兵,放風時間花了更多時間在爬文上,但最後發現,博士班金榜題名的網友們的資歷不一,也有GPA與GRE極低的人成功申請到長春藤博士班,某種程度上可見博士班的錄取標準確實難一以蓋之。

目前,由於各國的疫情肆虐,以及慘澹的全球經濟,短期內,美國大學的財務狀況似也難以好轉,而歷年經濟受到重創時,申請人也會增加不少,故來年重新申請博士班的難度只會變高而非相反。於我而言,在外求職或繼續申請仍在未定之天,若能兼顧二者,那是再好不過了。但考量申請博士班的龐大花費以及曠日廢時的投入,這個決定只顯得更難完成。

這篇文章並未嘗試提供任何解答或方針,僅是透過既有經驗與自省後的想法,描繪一個失敗者的形狀,若有機會,或許也能提供同樣對申請博士班的莘莘學子們一個參照的路徑,退一步而自私一點地說,在這樣的平台上寫下這樣一篇文章,亦多少對潛在的回應有所期待,希冀尋得一些回饋與幫助。

如果有跟我一樣慘痛經驗的你們,希望你們看到這篇文章後,會從氣餒中爬起,獲得一些勇氣與前進的動力,討論也好、反省也罷,就算暫時轉身離去也無謂,至少就我自己與我熟識的人而言,申請政治學博士班就像是找一份夢幻的(而且CP值實在偏低的)工作,把自己熱愛的事情與知識分毫不差地轉換成一份工作,一份志業,別怕虧欠自己,至少你已經在這條追夢的路上了。

我是這樣安慰我自己ㄉ啦嗚嗚嗚嗚嗚

後記

過了一年後,我重新申請美國博士班,很幸運地,這次我有了相當不錯的申請結果,終於能前往美國攻讀政治學博班了。與2019年底的申請作業相比,確實有許多改進之處,若有幫助,也請各位參考、指教。

--

--